在投资界,沃伦・巴菲特可谓是神一般的存在。其掌舵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市值高达 1.16 万亿美元,过去 60 年股价累计涨幅超 5.5 万倍,年化复合收益率达 19.9% ,远超标普 500 指数的 10.4%。巴菲特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与其坚守的投资原则密不可分,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明确知道哪些投资不能碰。深入探究巴菲特避开的 6 类投资,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无疑是掌握投资避雷指南,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少走弯路。
一、高波动性的加密货币
加密货币市场以其超高的波动性闻名,比特币便是典型代表。尽管今年以来比特币屡创新高,但这也并未能让 “股神” 巴菲特和他的 “黄金搭档” 查理・芒格对这一全球最大加密货币释出好感,甚至芒格对比特币的鄙视情绪似乎又进一步加剧了。巴菲特在问答环节中拒绝讨论有关比特币的问题,而芒格明确表示,“我憎恨比特币的成功,我不喜欢这种虚拟货币绑架我们现有的货币系统。”“我不欢迎一种对绑架者和勒索者等如此有用的货币,也不喜欢把你额外的数十亿美元转手给一个凭空发明了新金融产品的人。”
加密货币没有实物资产支撑,其价值完全取决于市场参与者的供需和预期。它缺乏传统货币的稳定性,价格在短时间内可能出现过山车般的涨跌。例如,比特币在 2021 年价格大幅波动,4 月份突破 6 万美元,近两周又由于各方因素 “跌跌不休”,甚至一度跌破 4.8 万美元 。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让巴菲特敬而远之。在他看来,投资的关键是对资产价值有相对清晰的判断,而加密货币市场的混沌状态,不符合他的投资理念。
二、复杂难懂的新兴科技初创企业
巴菲特一直坚守 “能力圈” 原则,只投资自己理解的领域。在科技浪潮汹涌的当下,众多新兴科技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这些企业往往处于技术前沿,商业模式新颖复杂,未来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以一些专注于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研发、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的初创公司为例,它们虽然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但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且成功的概率难以预估。巴菲特坦言 “不懂技术”,他更倾向于投资那些业务清晰易懂、业绩持续有优势的企业。对于新兴科技初创企业,由于难以准确评估其技术前景、市场竞争力以及盈利模式,巴菲特选择不涉足,避免陷入认知盲区带来的投资风险。
三、过度投机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
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也被称为 “空白支票公司”,近年来在资本市场热度颇高。这类公司成立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筹集资金,然后在规定时间内(通常是两年)寻找并收购一家未上市企业,使其实现间接上市。
巴菲特警告称,“这是个杀手。据我所知,SPACs 通常要在两年内花掉他们的钱。而且这种情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但不会有人告诉你这种狂热什么时候会结束。”SPAC 的运作模式充满投机性,其股价往往在上市初期因市场炒作而虚高,背后缺乏实质性的业务支撑。而且在寻找收购目标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估值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很容易让投资者陷入泡沫之中。巴菲特追求的是基于企业内在价值的稳健投资,SPAC 的投机本质与他的理念背道而驰。
四、缺乏稳定现金流的公司
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核心之一,是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而稳定的现金流是衡量企业内在价值的重要指标。那些缺乏稳定现金流的公司,经营状况往往不稳定,盈利能力存疑,未来发展充满变数。
比如一些处于夕阳产业的企业,由于市场需求逐渐萎缩,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面临困境,导致现金流时断时续。又或者一些商业模式看似新颖,但尚未得到市场充分验证,收入来源不稳定的创业公司。巴菲特认为,投资这样的公司,如同在沙滩上建城堡,根基不稳,随时可能因现金流断裂而陷入困境,所以坚决不碰。
五、价格虚高、估值不合理的资产
巴菲特始终强调安全边际,即在资产价格显著低于其内在价值时才出手投资。对于那些价格虚高、估值不合理的资产,哪怕市场一片看好,他也不为所动。
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在某些地区房地产泡沫严重时,房价远远超出了房屋本身的实际价值以及租金回报率所对应的合理价格。此时买入房产,看似能在短期内因房价上涨获利,但一旦泡沫破裂,投资者将遭受巨大损失。股票市场亦是如此,当某些热门股票被市场过度追捧,市盈率、市净率等估值指标高得离谱时,巴菲特会选择观望。他明白,在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情况下投资,风险远大于收益,违背了他追求稳健投资的原则。
六、非生产性资产 —— 如黄金
黄金,一直以来被视为传统的避险资产和价值储存手段,但巴菲特却对其兴趣缺缺。在他看来,黄金属于非生产性资产,它既不能像企业一样通过经营活动创造利润,也无法像股票那样产生股息收入。
巴菲特在 2011 年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信中指出,黄金不具备生产能力,现在买入的一盎司黄金,在未来 400 年里仍然只是一盎司黄金,不会衍生出更多价值。虽然黄金在工业生产、首饰制作等方面有一定用途,但相比之下,其实际用途有限,对价格的支撑力度相对较弱。巴菲特更喜欢投资生产性资产,如企业和股票,它们不仅自身可以升值,还能通过创造收益,实现价值的不断增长。
巴菲特避开的这 6 类投资,并非是这些领域没有潜在的获利机会,而是从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投资的确定性等角度出发,不符合他长期坚守的价值投资理念。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巴菲特的投资选择并非金科玉律,不能盲目照搬,但他严谨的投资思维、对风险的敬畏以及对投资原则的坚守,值得深入学习和借鉴。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力,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才能在复杂多变的资本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投资之路,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